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JavaScript!
社會參與辦公室 Social Participation Office
2018年5月16日哀傷治療意義建構模式工作坊
本次工作坊是有關哀傷治療意義建構模式的專業工作坊,同時亦包含了震災後心理療癒與哀傷治療,希望能透過一天工作坊的時間,協助專業工作者面對與處理相關個案處境與療癒議題。也請各位先進協助邀請有興趣的專業工作者與會。
​​
講師:Robert A. Neimeyer, Ph.D.(為Memphis大學心理系教授,也是SSCI期刊Death Studies的主編)
地點:花蓮慈濟醫院靜思堂感恩堂
時間:107年5月16日(三)09:00~16:00
人數:150人,花東專業工作者優先錄取
報名連結網址:https://goo.gl/forms/O6We5ArZV27B2l3y2
*有公假需求者,請於公文選項勾選需要公文
報名截止日期:額滿為止
主辦單位:慈濟大學、東華大學、慈濟醫院
協辦單位:花蓮縣諮商心理師公會、花蓮縣臨床心理師公會、花蓮縣社工師公會、花蓮社會工作人員職業工會

講師簡介:Dr. Robert A. Neimeyer, Ph. D
美國Memphis大學心理系教授、臨床諮商心理師,SSCI期刊Death Studies主編。自1982年於內布拉斯加大學(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)完成博士學位後從事實務工作至今,出版書籍30本,發表接近500篇期刊論文與書籍篇章。這些年來,他在死亡、傷慟、失落以及自殺者遺族等議題上不斷地完成了許多研究。

Neimeyer最重要的學說「意義建構模式」是從事悲傷輔導工作者必要熟諳的經典理論之一,關於該模式的詳細論述,請參閱建構意義心理治療Constructivist Psychotherapy一書(2009)。除此之外,Neimeyer兩本重要著作已譯成中文版發行,其一是Lessons of Loss:A Guide to Coping(1998),中譯本為《走在失落的幽谷-悲傷因應指引手冊》(李玉嬋校閱、章惠安譯,2007)。另一為2011年出版的Techniques of Grief Therapy: Creative Practices for Counseling the Bereaved,中譯本是《悲傷治療的技術-創新的悲傷輔導實務》(李玉嬋校閱、章惠安譯,2015)。近期出版則有與Barbara E. Thompson 合著之Grief and the Expressive Arts–Practices for Creating Meaning (2014),為一本透過表達性藝術或藝術治療以實踐意義建構的書籍。

Neimeyer在重要國際學術性組織擔任重要領導者角色,曾是國際死亡、瀕死與哀慟工作團體 (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for Death, Dying and Bereavement, IWG)主席,及死亡教育與諮商協會(Association of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, ADEC)理事長;也是美國心理學協會(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, APA)指定「臨床議題專案小組」成員。

在學術方面他已獲得諸多獎項肯定。曾榮獲Memphis大學、美國心理學協會、Victor Frankl Association等機構頒發多項傑出研究和實務工作獎。日前更獲得死亡教育與生物倫理中心(Center of Death Education and Bioethics)頒發「創辦人Robert Fulton傑出教學、研究與服務獎」及加拿大個人意義國際網絡(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ersonal meaning, INPM)終身成就獎。
瀏覽數  
將此文章推薦給親友
請輸入此驗證碼